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就茶文化与宗教思想层面来说,儒家的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主张茶禅一味的佛家,都能与茶文化思想产生共鸣。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狭义的解释则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
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利用茶。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的不同阶段
1. 秦代茗粥:茶与蔬菜一样都是用来吃的,从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扔到锅里熬熬煮煮就可以直接吃了,那时的人把煮出来的这一锅菜叶子叫做“茗粥”。
2. 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味品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3. 宋代点茶法:将茶饼研成粉末制成“末茶”,用开水冲泡,并用茶筅搅拌后饮用,现在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4.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已入国人骨
茶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传承中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无论达官贵人或平头百姓都爱吃茶,茶也曾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
像《红楼梦》中便有一段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笑说:“该沏些个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骆驼祥子》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贩夫走卒饮茶谈事的画面。
而在现实中,茶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如同治三年的福安(现福安市)县令王师俭便曾作对联“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以明不畏艰难之志。
如果说,酒可以浇愁,那么,茶也可以解忧。“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被李白戏称“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因为仕途失意,自洛阳东游吴越之时,途经新昌,在他的《清明即事》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以茶代酒,落寞的心境不言自明。
而近代的老舍先生、林语堂大师,以及著名作家三毛更是茶道高手,老舍先生便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万物静观而自得,短短七字,却道尽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心声,无论得意失意,不管左迁右迁,心中的宁静与拳拳报国之心始终不变,犹如一碗清茗中的茶叶,浮浮沉沉中散发的是屡屡清香。